云南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版纳植物园科技人员考察中国热带亚热带森林操控及恢复实验样地
作者: 西双版纳站 更新时间: 2020-10-23
       2020年10月11日-17日期间,由西双版纳生态站陈辉、恢复生态研究组宋亮、卢华正以及土壤生态研究组夏尚文等四位年轻科技人员组成的森林操控及恢复实验考察小组,相继考察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古田山站)、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林科达农林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鹤山站)和中国科学院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站(小良站)等机构的植被恢复(群落构建)研究与应用工作。
       10月11日,考察组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宁宁老师带领下参观了古田山站,了解了该站的建站背景和研究目标,实地考察了古田山全境森林动态样地以及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10月12日,景德镇学院薛玉玺老师带领考察组参观了位于新岗山的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实验平台。该平台是中国—德国—瑞士科学家联合开展的多学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平台,为世界唯一在亚热带森林进行的BEF研究。主实验样地由A和B两块样地构成,样地划分为1亩小样地(共566个),总面积50 公顷,种植苗木超300000株,实验种乔木物种丰富度水平设置六级:0、1、2、4、8、16,灌木设置为四级:0、2、4、8种。基于该平台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已在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
       10月13日,湖南林科达农林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益宏带领考察组参观了该公司董事长天敌繁育中心以及飞播无人机研发中心。次日,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所长童方平研究员向考察组详细介绍了他们所负责的无人机飞播项目概况、飞播物种选择、种子包衣技术研发以及飞播后的管理抚育措施等细节。相关工作为采用无人机飞播进行植被恢复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10月15日下午考察组一行到达中国科学院鹤山站,副站长林永标系统介绍了鹤山站建站背景、恢复样地设置、现状以及成果。鹤山生态站以森林恢复为主要科研任务,布置了桃源和共和两个试验区,桃源试验区以集水区为单元构建了以马占相思为主,搭配不同乡土物种和经济作物的模式来重建退化荒坡的植被;共和试验区共设置14处理共计42个样地近700亩的综合试验区,上层以尾叶桉为主,下层配置不同的乡土树种,开展复合群落的构建与恢复试验。基于上述两个野外实验基地,研究人员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和监测,已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模式。
       10月16日,考察组在李应文老师带领下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小良站。该站所在地及其周边区域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光裸地,没有植被覆盖,自1959年开始,在余作岳先生带领下在全境种植桉树,在土壤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后,于1974~1976年,分块将桉树林砍伐,并种植阔叶树种,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目前已表现出地带性顶级群落—热带季雨林的结构特征,区内生物多样性高、食物网结构复杂、生态服务功能强。

       此次考察涵盖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常见的森林植被类型及其遭到破坏后不同的恢复策略与模式,囊括了从核心基础理论研究到前沿应用技术开发的多种尝试,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宝贵知识将在版纳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发展以及“十四五”研究规划中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


考察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实验平台


考察小良站


考察鹤山站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bnf@cern.ac.cn TEL:010-5245666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